幸福的內涵

幸福的內涵 平心而論,Mitsubishi Savrin的layout在我心裡是一台理想車。適中的長度適合台灣地區的狹窄巷道與停車空間,不像傳統MPV過高的車身適合台灣許多機械停車場,轎式底盤方便老幼上下,還有7人乘載能力。這些都是我覺得十分貼近消費者的設計。 然而,有多少人知道這台車的歷史? (圖摘自wikipedia.org) 上圖是第三代Mitsubishi Chariot Grandis,發表於1997年,上市後四年,台灣引進修改國產化,也就是第一代Savrin,國產Savrin與日本原廠Grandis最大的差別在中華汽車將類似Mercedes Benz的車頭水箱罩塞進來,塑造成所謂"豪華感"。如下圖。 (圖摘自wikipedia.org) Savrin上市後次年,也就是2002年,日本即停產Chariot Grandis,全新設計Grandis上市。如下圖。 (圖摘自wikipedia.org) 新一代Grandis從底盤引擎內裝全部重新設計,然而中華汽車並未計畫引進全新車款,而遲至2004年,才進行變臉手術,將車頭修改為"布雷風",車尾則效法Lexus RX330將原豎於兩側的尾燈塞至後擋風玻璃下,內裝則稍作潤飾,而主要的車體結構則完全照舊,從車側線條你可以發現從擋風玻璃A柱一直到D柱,從1997年到現在完全一致。2006年追加2.4升引擎。如下圖。 (圖摘自wikipedia.org) 也就是說,台灣人的幸福,一直是基於10年前所設計的車體安全、底盤技術以及引擎科技之上,我不知道該說三菱的前瞻性設計讓Grandis/Savrin在十年後依然歷久彌新,還是該說台灣人如此寬容接受如此老舊的設計,還是該讚嘆廣告的力量-訴諸幸福就可以完全掩飾一切車廠的敷衍了事。 以前在北京、上海看到如古董一般的數代以前的VW仍然健在於生產線上而讚嘆不已,現在發現台灣也淪於一般田地。

0 Comments

換個人唱,也許會更好 – 戴佩妮「iPenny」

無恙前陣子問我,你覺得張懸唱歌怎麼樣?太后先前也跟我討論過孫燕姿的唱腔,我最近也還被同事們譏笑買了楊丞琳的專輯,再想到許久以前,放之跟我大力推薦Nana的歌。 然後我正在用力聽著戴佩妮的iPenny,突然覺得,歌聲這回事,真的很主觀,我周遭的朋友們對上面那些人的歌聲,都有非常兩極化的觀感。 因為這些討論,讓我這篇反覆思考修改了很多次。怎麼寫呢? 戴佩妮的聲音有一種神經質的特質,如果搭配她很特別常在曲子裡刻意拉長音的唱法,像淡水河邊裡"我很狼狽~的將我的臉偷偷收起了"、像單身潛逃裡"燒痛了我~們~就逃"、未知數裡的"眼看~喧鬧便成了荒蕪",營造一種很緊的情緒。這幾首歌,也是我在這張專輯比較欣賞的。除了演唱外,整張專輯裡,也覺得只有淡水河邊與單身潛逃兩首的的編曲鋪陳比較飽滿(後來發現這兩首都是吳慶隆編的),其他歌曲的樂聲部份似乎都躲在歌聲後頭,讓人聽後印象很弱。大約也因為混音把歌聲拉得非常前面,所以聽得壓迫感很大。壞心的我還卑劣地幻想是不是她對自己的聲音太自戀?而偏偏我覺得她的聲音表情並不好。 每個人的聲音都有適合的類型,而我也覺得聲音的表演就像戲劇一樣,有人天生只有一號表情像劉文聰(抱歉我忘了他本名),也有宜丑宜悲的大腕像李立群。有人的聲音表情千變萬化,演什麼像什麼,有人因為聲音特質影響了詮釋其他角色的空間(戴佩妮不是我覺得最糟的,有機會再討論一個經典)。在聽完戴佩妮專輯裡的一些歌曲,像掛在半夢半醒之間、一個人的行李,我的腦子浮現馬景濤在演YA歡樂偶像劇的感覺。(啊一個比喻得罪兩個人。)其實她很努力地突破,但是聽起來就是彆扭,也許假以時日,會更好。 而且可能因為這樣,專輯一開始給我的感覺就不好,連帶影響我在聽其他歌曲時的想法,就像上頭我說我腦子裡不免有些負面元素浮現,讓我覺得她的唱腔over express。 其實專輯裡很多歌詞都很不錯,原來以為生長在大馬可能在中文詞部份可能較薄弱,但事實上給了我許多驚喜,尤其是"窗外",我覺得是個佳作。 但若就整張專輯來看,如果換個人唱,也許會更好。

0 Comments

上行下效

真的別以為政治人物的言行只是電視上的猴戲大家學得很快的大官們有多少權力耍多大的官架子就算只是小小的修路工他們能控制你過得了過不了的權力照樣能小小爽一下昨日回中和父親靈堂上個香去程在窄巷中遇到污水下水道工程我輕聲問你們怎麼不先在前頭巷口請車輛改道工程人員很不耐煩地低聲嘟囔大意大概是少囉唆我會把圍籬拉開點給你過回程在一條單線峽長約百來公尺的巷子盡頭赫然發現自來水公司把馬路全部挖開我還是耐住性子問道你們怎麼不先在前頭巷口請車輛改道老大可是不高興了只一直重複我們不可能到那麼遠去放標示眼神裡還有別來煩我的鄙視是囉那我們一路倒那麼遠的車真是活該倒楣囉就算打去監工申訴電話也是一樣的下場還是算你倒楣死老百姓活該承受一切還白花了行動電話費想想才不久的從前如果造成他人的不便我們就算沒有得到滿意的解決至少還有個歉意的眼神或語句現在只要你擁有任何一丁點能讓別人挫折不悅難堪受阻的能力時似乎都不會放過這大好的機會這樣的文化在短短幾年內成形想改卻不是幾十年能動得了的

0 Comments

燃燒吧,輔選戰鬥組

中國網軍入侵 漢光演習資料外洩 〔自由時報記者許紹軒/台北報導〕中國網軍無孔不入!據指出,國防大學某上校教官使用的電腦從去年十二月到今年三月遭中國網軍入侵,今年漢光廿三號演習「攻擊軍」的資料外洩,內容包括各軍種簡報內容與演習動次表等。... 果然是「啟動輔選戰鬥組」,這種丟人現眼的事,難道不該如臨大敵,內部檢討,研商補救?結果是對媒體發佈新聞稿。這種新聞稿的用意是什麼?民進黨以前覺得國民黨老是拿萬惡的共匪來嚇大家是賤招,現在自己倒是很愛用。飛彈、演習、駭客、統戰,似乎這些玩意共匪都配合台灣選舉的節氣來運行。 管他內容是多麼不合邏輯,反正標題下得聳動,堅定特定擁護者的意識,才是最重要的。其實這樣的做法也不是首創獨創,早在數十年前遠在德國的德國國家社會主義工人黨就是以這樣的操作奪取政權並統治德國11年,這個黨名也許大家覺得陌生,他的別名就是納粹黨。沒有錯,納粹黨在野時,針對各族群有不同的訴求,但當勢力座大後,便不再拉攏競爭對手甚至中間選民,反而是以民族主義不斷鞏固自己的支持者,所以有後來屠殺猶太人(其實還有共產黨人以及其他異議人士)的有名事蹟。 現在,只要不是親政府的族群組織,不管你是中、港、或是他們眼中潛伏台灣數十年等待內反的中國豬,不管你是百姓、媒體、或是綠皮藍骨的軍人,都是黑五類。只要對政府有意見,全部是台灣人的公敵民族的罪人。228,我絕對相信會再度上演。 ps. 駭客再高杆,怎麼知道全台灣數十萬個家庭用戶的IP,哪個是軍方人員而且把工作資料帶回家去的?能被掃毒程式掃出來的大陸木馬程式,大多是竊取QQ(大陸熱門的即時通軟體)的密碼,如果大陸網軍這麼肉腳使用能被掃毒程式掃出來的木馬,那台灣真的是一點都不用太擔心了啊。我只想說,你們這次的劇本,實在笨拙得可笑。難道騙台灣人就只需要這樣的程度嗎?

0 Comments

休旅車,你的名字是地球殺手?

中國時報 A8/社會脈動 2007/04/06 環保署和財政部協商 休旅車汙染高 擬加重課稅【林倖妃、陳鳳英/台北報導】  環保署檢測發現,休旅車體型大、耗油量大,又易造成高汙染。官員透露,已和財政部協商,針對休旅車燃料稅和牌照稅等,加重課稅,並將跨部會以政策誘導,推動對特定車種加重車主負擔,以減少汙染。....若比較車種,專家最不建議民眾購買休旅車。環保署空保處處長楊之遠表示,歐盟國家的環保團體近幾年公開反對使用休旅車,部分較激進者甚至看到有人駕駛休旅車,就在車體上貼標誌,籲請不要再使用破壞環境的車輛。  空保處科長莊訓城指出,休旅車排氣係數高、馬力強,車體大給人舒適感,但只能載四人,不符合環保要求。環保署之前的研究也發現,有些行駛中休旅車排放的戴奧辛比柴油車還高。 說實在的,我看到路上跑的Benz S600, BMW 750, Ferrari F430, HUMMER這類吃油機器時,心裡也是有點不悅,我們惜油如金,這些人卻似乎毫不在意他們的荷包。不過也只能感嘆自己沒本領賺大錢而已。 但我們的大官們這時真是環保尖兵,乍看之下真是為地球盡心盡力。 但是,這樣的政策,一網打盡"休旅車"是自取其辱一,試問,你們所謂的休旅車,指的是"SUV"? "Mini-Van"? "mini-mini Van"? "cross-over"? 你們有沒有了解過這些泛稱的休旅車間有沒有差異? 污名化"休旅車"是自取其辱二,一個良好駕駛習慣的休旅車駕駛,與一個橫衝直撞猛踩油門猛煞車的1,300cc小客車,哪台車油耗大?哪台車排污大?一台最新燃油科技的休旅車,與一台10年車齡的小客車,哪台車油耗大?哪台車排污大?同樣排氣量的休旅車與超跑,哪台車油耗大?哪台車排污大?你們以為事情就是把休旅車與油耗畫上等號這麼單純? 拖環保團體墊背,自取其辱三,如果環保署真的如環保團體這麼努力,核四復工時你們站哪邊?北宜高環評你們站哪邊?蘇花高環評時你們站哪邊?(啊... 這些都與你們空保處無關是吧?) "休旅車排氣係數高、馬力強,車體大給人舒適感,但只能載四人",自取其辱四,這位科長你到底看過幾台休旅車?四人座的休旅車在市面上實在是少見啊,搞不好比法拉利還少你知不知道。 看到這則新聞時,不禁讓我想起才不久前政府為推行兒童安全座椅,不食肉糜地嘲諷孩子較多的家庭「何不買休旅車?」,再過不久政府又頒給一堆國產休旅車節能標章,才過多久我們的政府又不要我們買休旅車,又說休旅車不節能。 其實事情很單純,你們也知道,多用油多付費,現行牌照稅燃料稅已經依排氣量區分等級了,再來最直接的燃油附加稅不就搞定?不管你是休旅車小客車超級跑車,用得多的自然付得多。牽拖休旅車我真的不知道用意為何?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