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者

我想我有點了解了。我引以為傲的優點 - 理性思考,我秉持的信念 - 良知善念。我太自大了,所以佛陀要我看看,世上並非所有人所有事都能簡化成用這兩個方法面對的。我認為人類的多樣性,是形成社會的本質,所以應該尊重這些多樣性的人,你愛的我不一定喜歡,我喜歡的你不一定愛。不過佛陀點醒了我,我心裡所謂的多樣性,其實並不涵括所有,我必定漏了什麼。我一直以為只要抽絲剝繭定下心思考,就能找出解法找出路子。佛陀要告訴我,沒那麼簡單。佛陀派了這麼一個人來,看似一個平凡的人,看不出任何異樣的人,但終究發現,別妄想思考如何與之溝通,別妄想分析他的邏輯。因為他並非以理性邏輯行事。你說了一分,他腦子裡能長成十分,剩下的那一分還不一定是你原來的話。你說了心理面,他說你不務實,你說了實務面,他說你沒熱誠。不管日子再艱難,良知善念,是我不想放棄的最基本原則。佛陀也要告訴我,沒那麼簡單。佛陀派了這麼個人來,看來也是滿口慈悲良善,但終究發現,他總能在上一秒才說完善言,下一秒就起乩抓狂。我想他必定是個使者啊,否則怎麼那麼湊巧在我缺人時,出現了一個學經歷完全吻合而且毛遂自薦積極爭取的朋友。我想佛陀要我在已經習於凡事講理擇善固執的日子裡,告訴我,日子除了有那些可以被解決的程式錯誤,除了有那些可以被修好的水槽馬桶之外,還有那些我解決不了的事,還有我應付不了的人。日子除了有我能分析是非的事件,除了有我能闡述釐清的事理,還有那些我無法為自己辯白的時候,還有那些我不得不保持沈默的情境。謝謝你幫我上了這一課。[from fb blog 2016/6/25]

0 Comments

臉書

臉書在現今人際溝通是個不可缺少的工具,它讓我吸收了很多的知識,也拉近了與親朋好友的距離。但是,臉書並不是我的生命。我沒有按讚,並不表示我漠不關心,我沒貼文,也不表示我沒有在活著。我貼了一篇生氣的東西,不表示我每分每秒都在憤世忌俗,我貼了個開玩笑的東西,也不表示我總是遊戲人間。我看到一則資訊,但這不是我獲取的唯一資訊,我錯過了一則資訊,也不表示我完全沒跟上。有感而發的資訊通常不令人愉悅,但不是仇恨。沒有去跟葉老師劉小姐按讚也不表示我不認同他們。我很同意別片面評斷一個人,但用臉書的這些碎片評斷一個人又算什麼呢?我活在真實世界,我不是活在臉書裡。[from fb blog 2016/6/15]

0 Comments

我是中國人 vs 我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

大家似乎都被黃安這白癡搞得有點失去理智了。 當然不可否認真的有些人是真的在抱中國的大腿,我也不爽這些人。但是我們難道不能靜下心想一下: 除了原住民外,沒有人能否認我們的祖先來自中國大陸(請不要跟我說某婦產科醫師的搞笑謬論),所以我說"我是中國人"其實並沒有錯,只是聽的人是把"中國"視為一個"民族/氏族",還是視為一個"國家"。 I am a Chinese.  並不等同於 I am a citizen of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就像新加坡和大馬的華人也說"I am Singaporian/Malaysian Chinese.",就像在美國出生的華人說"I'm a Chinese American",但他們並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民。我們也不是。 我不懂這樣簡單的道理,為何現在大家看到這個句子就開始抓狂起乩,沒辦法理性思考與討論? 我是華人,不過我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

0 Comments

長輩

長輩照顧我們自己的孩子,不是責任,更沒有義務。有的只是對我們的愛與不捨我們勞苦。他們並不是親職教養專家,也不是專職保姆,就如同你我一樣從來永遠都不是也不會是完美的父母。一日我們為人父母了,不該是更該體會我們的父母幾十年來的苦難與煎熬?反倒是當人父母而忘了自己的父母?我們很擅長頂撞長輩說小孩不是大人的附屬品,但也別忘了小孩也不是我們的附屬品。我們不希望長輩塑形我們的孩子,我們又何以不是正在塑形成我們要的樣子?也許長輩有些不完美,這不正也是讓孩子學習如何在愛與不完美之間生活與生存的第一課?就算我們不相信果報,就算我們希望孩子未來不視我們為包袱。就算不是長輩,對人不都該都有最基本的尊重?[from fb blog 2015/12/14]

0 Comments

放下

1949年後,許多中國人橫渡海峽來到台灣,一個小島突然間湧入了一大群人。就像已經擁擠的公車上,一定不歡迎那些再上車的人。一大群人中,士農工商三教九流,再自然不過,如果沒有發生衝突才是怪事。但這樣的場景在這島嶼其實並不是首次發生。17世紀,閩南泉漳等地大量移民台灣,在西部沿海登陸上岸,發現島上已有平埔族人以及早一步移民來台的客家人。仗著人多勢眾,驅趕逼迫這些人移往貧瘠險峻的丘陵及山區。於是原本已經在新竹後龍一帶落腳的客家人,拋下肥沃的土地家園,紛紛遷往竹東關西頭份等地,在高雄的客家人更被逼至萬巒六堆,與原住民在惡劣的環境中共生。而客家人務實求生存的習性,選擇不與閩人衝突,反而積極學習閩南語,融入閩南族群。因此產生了為數眾多的福佬客,他們拋棄母語,甚至完全否認氏族,為的是能在極度強勢的閩南族群環境中生存下來。即便他們是先來者,仍然低調接受社會的變遷,沒有怨懟。時至今日,坊間仍時常聽到"討客兄"、"客婆仔"這類歧視性詞彙,也仍有些長輩對於孩子娶嫁客家人強烈反感。曾偶然聽到一市場菜販以客語講電話,掛上電話後我以客語問候反遭白眼,因為菜販知道,如果被貼上客家人標籤後,會有些人不願光顧。母親在小學高年級時身份意外曝光後,就開始遭受歧視霸凌。所以數百年來,客家人早就被迫融在這族群之中,甚至也許有些人根本毫不自知是客家人。所以,如果真要往前追溯,閩南移民在台灣對其他氏族的侵佔霸凌是否也該納入課綱?但有人跟你們討過公道嗎?沒有。計程車司機怒罵我閩南語說不好,我只有微笑以對,說我很努力學習,並沒有反問要求:你會不會說一句客語呢?寫這些的目的並不是來翻舊帳討公道,而是希望我們所有人,放下族群間的一毛不值的毫無意義的被政客利用的歷史仇恨與尊嚴對立,一同為生活生計以及這片家園努力。[from fb blog 2015/8/4]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