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完美是妄想

追求完美是一種妄想追求無病無痛是一種妄想當買了一部新車,一切都很完好時,很快樂。當車子開始出現一些問題、小孩打翻一杯果汁、被莫名刮傷,會想去修復是常情。但如果希望車子能永遠都像新車一樣完美,就是妄想。妄想伴隨而來的就是痛苦。對車子的妄想所產生的痛苦,再買一台新車就能解決。但其他的事都能如此嗎?生了一個孩子,嬰兒很可愛,很快樂。當孩子開始哭鬧、生病、受傷,會想安撫照顧是常情。但如果希望孩子永遠都乖巧無比健康快樂,就是妄想。妄想伴隨而來的痛苦,能用換一個新孩子解決嗎?年輕時身強體壯,很快樂。當身體開始有些病痛時,去治療、復健是常情。但如果希望身體永遠像年輕時一樣無病無痛,就是妄想。因為妄想伴隨而來的痛苦,能用換一個新的身體解決嗎?知道其實世間所有的事都不會永遠完美,就不用再珍惜愛車?不用再悉心養育孩子?不用再照顧自己身體了?這就是許多佛學詞語被冠上出世、消極、悲苦、負面思想的典型。之所以想去除妄想,是希望避免自己對絕對會失望的事還一直滿懷希望,最終抑鬱痛苦。努力盡力,但心裏對於勢必要失望的事也有了準備而平心看待,不僅對達成的事快樂,對於未臻完美也不痛苦,不才是究竟的離苦得樂嗎?

0 Comments

關於喝酒這件事

 認識我的人應該知道,在去年以前,我幾乎是滴酒不沾的。因為過去看到父親因為酒醉屢屢失態的模樣而讓我對酒極度反感。然而,當日子累積,人世糾葛,我才赫然發現,父親一定也跟我一樣堆了那麼多那麼多的壓力,需要一個逃開的短暫時刻。只是當時的我不理解他心裡的那些難。現在每拿起酒瓶,心裡都在跟父親敬一杯。敬那位只要講超過三句話就會不對盤吵起來的爸。在我從書房開始拼夢想不久,父親就倒下了。我幾乎沒幫上任何事,只顧自己每天日夜拼搏。最後也沒能陪他失去呼吸。一個年輕父親,從面對孩子呱呱落地哭鬧不已的手足無措,到孩子青春期的反叛忤逆,再看著孩子成家立業離去。他的愛,不懂如何傳達,不知如何拿捏。也許在外頭得意地炫耀,回到家後也只能躲進房裡喝酒,讓自己的不清醒撐過那段不知該如何共處更不知道如何自處的尷尬的時間。好像活懂了,但也來不及了。-------------------------------------新寫的舊歌詞曲:李宗盛比起母親的總是憂心忡忡  是啊   他更像是個若無其事的  旁觀者刻意拘謹的旁觀者   遺憾  我從未將他寫進我的歌    然而天曉得這意味些什麼  然後我  一下子也活到   容易落淚的歲了當徒勞人世糾葛 兌現成風霜皺褶爸  我想你了到臨老  纔想到要反省父子關係  說真的  其實在回答自己敷衍了半生的命題   沈甸甸的命題它在這裡  將我拽回過去    像個終於靈驗的咒語  那些年只顧自己   雖然我的追求他   無能  也無力參與只記得…

0 Comments

Home?

放下過去,讓自己融入一個新環境,新學校、新工作。 20 年前轉職,不管再努力,同事還是給了 No. You're not XXXXX-ish yet.  這樣的評語。最後大家是熱熱鬧鬧地吃了烤鴨把我送走,但我也懂了 I've never been part of them. 幾年前再冒出了唸書的念頭,也戰戰兢兢努力準備了。到了試場才知道,這是準備給原本這學校的畢業生或助理繼續生活的位子。公開招生是為了符合教育部的規則,外人事實上並不歡迎。 鼓起勇氣轉了一個產業,讓自己從最基層做起,徹底放下所有技能與經驗,只為學習這個新領域。換來的仍然是兩光的名號。 也許我真的駑鈍不受教吧,到哪都不是家。

0 Comments

文盲

約莫25年前,在許多網站設計者的應徵履歷上都寫著:熟 Photoshop。 然後就看到一些堆滿著 emboss, shadow…. 效果的作品集。至於何時要用哪些效果?在哪些性質的內容用?說不出來,甚至連逗號後空格、避頭點、這些無需專業知識只需多看兩本書就可以知道的「常識」都瀕臨絕跡。沒有美學素養底蘊做視覺設計,豈不弔詭?有種電影不太需要什麼底蘊這勞什子 - 黑道片,從頭到尾一三五八字經,不是甩巴掌就是群砍,這種片台灣拍得最好,演員們每個都自然又生動。為什麼?他們不需要演啊。要講台詞的要講道理的,編劇寫不太出東西,演員只要帥哥美女口條不重要,導演不太知道演員改了什麼詞,監製不太看本,開會講得天花亂墜彷彿煞有介事其實總結就是老子/老娘不喜歡。然後他們自鳴得意稱這種叫文創。沒有文化素養底蘊做文創產物,豈不弔詭?我們也許不太有「文字盲人」這種「文盲」了,但「文化盲人」這種「文盲」正在當道。

0 Comments

悲傷

去年四月完成了半馬後,持續練習希望進步,卻在十一月一次工作的意外傷了脛骨。不要說跑步練習,連平日步行甚至生活自理都成了問題。 經過半年多的復健,雖然可以步行了,但大致能確定的是,跑步這件事已經無法回復了。 受傷是一個小事件,卻讓我看到了許多不同面向的事。 老是忘了自己已經沒有年輕時的矯健,拼命三郎的本能反應總是不經大腦。 自己對傷勢與自身權益的輕忽。 中老年受傷,不僅恢復緩慢,無法運動讓身體已經緩慢的代謝更不會錯過施加更多的慢性病。 誤信了一首歌的歌詞:「沒有不會好的傷」。 就像當年手指的關節炎,努力想治好卻得到醫師的冷嘲熱諷:「彈吉他有那麼重要?」。這次獲得朋友的評論也不相上下:「跑步運動有那麼重要?」 心中的悲傷,萬倍遠勝骨裂的疼痛。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