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早不見得好

其實Honda並不是最早開始用轎車底盤做出mini-minivan(或sub-minivan)的車廠,但他們在2000年推出Stream大受歡迎,擊退Mazda Premacy及Toyota Ipsum等成為此級距霸主。見下圖左。 在Stream推出的三年間,Toyota始終無法超越,於是在2003年推出了我們熟悉的Wish。見上圖右。令人嘖嘖稱奇的是,Wish的車身尺碼,與Stream絲毫不差。4550mm*1695mm*1590mm。座位折疊、車門設計、中控台形式等也都大同小異。 設計車子要三個尺寸完全一樣的機率實在太低了吧。其實,Toyota也一點都不避諱他們的"熱売商品追從體制",意思就是說,我如果打不過你,就把你抄過來。果然Wish一上市,就奪回了銷售王座。 在日本的minivan市場,Honda及Toyota也都各有Odyssey、Estima(台灣稱之Previa)等招牌商品,在市場上互有領先。但在2003年底,Honda突然把Odyssey抽離戰場,運用他們新的超薄型底盤技術,一舉將Odyssey從原先minivan普遍1.7~1.8米的高度,降到1.55米,幾乎已與旅行車不相上下,見下圖左。這個做法等於另闢一塊無法歸類的minivan戰場,銷售表現也十分優。 今天發現,Toyota推出了一款名為Mark X ZiO的車。見上圖右,一看規格又讓人傻眼的幾乎與Odyssey一模一樣。 其實不管以車廠規模或是銷售數字,Toyota早已遠遠超越Honda,但是他們卻從不忽視其他車廠的任何動作與資訊,而且能跟著消費者的喜好趨勢反應在產品線上。我不喜歡copy cat,但還是很不得不佩服他們的商業策略與行動力。

0 Comments

模仿無罪,但令人厭

2005年,這家車廠就開始了這個可笑的遊戲,廣告裡的主角爸爸,開著一台BMW 7,接到兒子的電話催促著要出去玩了,於是爸爸趕緊開回家把BMW停進車庫(鏡頭以特寫拍攝BMW車頭),接著走到另一個車庫,開著這台Space Gear(其實就是Delica得利卡啦)載著全家出遊。鏡頭還是強調這次的台版改款重點-車燈。廣告裡車廠已經很明白的"明示"大家這兩台車的頭燈的連結。大家看了有覺得Space Gear搖身一變為BMW等級的車了嗎? 後來這個車廠也玩了Zinger/Lexus RX的遊戲,而且似乎樂此不疲,於是今年年度大戲就是再度惡搞台版Lancer。我知道線條設計沒有專利,所以你愛怎樣是你家的事,但看在消費者眼裡,你們真的只是在告訴大家,1. 對,我們沒本事設計出自己的特色。2. 我的的消費者就是買不起名車卻又愛慕虛榮的膚淺族群。 我很不理解,有了這些名車元素後,是不是唬到了對汽車產品一知半解的人而讓自己感覺晉升雅痞階級,就成為這個行為的成就滿足感? 名牌固然有它們的非實用性價值,但非名牌何必妄自菲薄,Mitsubishi,你曾經有Lancer EVO名機、達卡越野神話的Pajero的加持,這些好的名聲為何不好好善加利用?(尤其這次在國產車普遍還把氣囊當cost-down的優先項目時,逆勢裝上六氣囊的豪氣實在值得大加讚許。)把自己搞得就像以為自己把臉整形成金喜善就能讓人生美麗的女人一樣無聊。還是說,我們的汽車工業的能力,就只能拿別人的設計硬塞進來。我真的寧可是後者,能力可以磨練而進步,如果是心態成就這種行為,那就很沒得救。

0 Comments

立體行李箱設計

最開始在房車行李箱線條作文章的大概是上一代的Volvo S80(如上圖),不過在台灣的反應不佳,許多人都覺得看到棺材的影子。不過在國外卻挺成功,所以後續所有Volvo車款都把這個線條作為家族特色。 直到Chris Bangle的驚人一筆,將BMW 7系列的行李箱線條設計成兩層線條,世人似乎突然想到,行李箱的上蓋似乎可以不是平面的。(當然Mercedes Benz W124及Ford Mondeo將行李箱上蓋設計為包覆式,不過整體行李箱線條都不脫傳統。) 於是貴為Mercedes Benz的旗艦S系列也來搞個雙層行李箱。 日產Nissan Teana追隨S系列,稍事裝飾就能讓許多車主虛榮心大振。 本田Honda旗艦Legend (Acura RL),也不落人後。 豐田Toyota Camry的線條比較保守點,不過基本理念不變。 最擅長模仿的韓國車當然不能缺席,現代(Hyundai)的頂級房車Azera (北美稱Grandeur)也來搞一搞。

0 Comments

幸福的內涵

幸福的內涵 平心而論,Mitsubishi Savrin的layout在我心裡是一台理想車。適中的長度適合台灣地區的狹窄巷道與停車空間,不像傳統MPV過高的車身適合台灣許多機械停車場,轎式底盤方便老幼上下,還有7人乘載能力。這些都是我覺得十分貼近消費者的設計。 然而,有多少人知道這台車的歷史? (圖摘自wikipedia.org) 上圖是第三代Mitsubishi Chariot Grandis,發表於1997年,上市後四年,台灣引進修改國產化,也就是第一代Savrin,國產Savrin與日本原廠Grandis最大的差別在中華汽車將類似Mercedes Benz的車頭水箱罩塞進來,塑造成所謂"豪華感"。如下圖。 (圖摘自wikipedia.org) Savrin上市後次年,也就是2002年,日本即停產Chariot Grandis,全新設計Grandis上市。如下圖。 (圖摘自wikipedia.org) 新一代Grandis從底盤引擎內裝全部重新設計,然而中華汽車並未計畫引進全新車款,而遲至2004年,才進行變臉手術,將車頭修改為"布雷風",車尾則效法Lexus RX330將原豎於兩側的尾燈塞至後擋風玻璃下,內裝則稍作潤飾,而主要的車體結構則完全照舊,從車側線條你可以發現從擋風玻璃A柱一直到D柱,從1997年到現在完全一致。2006年追加2.4升引擎。如下圖。 (圖摘自wikipedia.org) 也就是說,台灣人的幸福,一直是基於10年前所設計的車體安全、底盤技術以及引擎科技之上,我不知道該說三菱的前瞻性設計讓Grandis/Savrin在十年後依然歷久彌新,還是該說台灣人如此寬容接受如此老舊的設計,還是該讚嘆廣告的力量-訴諸幸福就可以完全掩飾一切車廠的敷衍了事。 以前在北京、上海看到如古董一般的數代以前的VW仍然健在於生產線上而讚嘆不已,現在發現台灣也淪於一般田地。

0 Comments

休旅車,你的名字是地球殺手?

中國時報 A8/社會脈動 2007/04/06 環保署和財政部協商 休旅車汙染高 擬加重課稅【林倖妃、陳鳳英/台北報導】  環保署檢測發現,休旅車體型大、耗油量大,又易造成高汙染。官員透露,已和財政部協商,針對休旅車燃料稅和牌照稅等,加重課稅,並將跨部會以政策誘導,推動對特定車種加重車主負擔,以減少汙染。....若比較車種,專家最不建議民眾購買休旅車。環保署空保處處長楊之遠表示,歐盟國家的環保團體近幾年公開反對使用休旅車,部分較激進者甚至看到有人駕駛休旅車,就在車體上貼標誌,籲請不要再使用破壞環境的車輛。  空保處科長莊訓城指出,休旅車排氣係數高、馬力強,車體大給人舒適感,但只能載四人,不符合環保要求。環保署之前的研究也發現,有些行駛中休旅車排放的戴奧辛比柴油車還高。 說實在的,我看到路上跑的Benz S600, BMW 750, Ferrari F430, HUMMER這類吃油機器時,心裡也是有點不悅,我們惜油如金,這些人卻似乎毫不在意他們的荷包。不過也只能感嘆自己沒本領賺大錢而已。 但我們的大官們這時真是環保尖兵,乍看之下真是為地球盡心盡力。 但是,這樣的政策,一網打盡"休旅車"是自取其辱一,試問,你們所謂的休旅車,指的是"SUV"? "Mini-Van"? "mini-mini Van"? "cross-over"? 你們有沒有了解過這些泛稱的休旅車間有沒有差異? 污名化"休旅車"是自取其辱二,一個良好駕駛習慣的休旅車駕駛,與一個橫衝直撞猛踩油門猛煞車的1,300cc小客車,哪台車油耗大?哪台車排污大?一台最新燃油科技的休旅車,與一台10年車齡的小客車,哪台車油耗大?哪台車排污大?同樣排氣量的休旅車與超跑,哪台車油耗大?哪台車排污大?你們以為事情就是把休旅車與油耗畫上等號這麼單純? 拖環保團體墊背,自取其辱三,如果環保署真的如環保團體這麼努力,核四復工時你們站哪邊?北宜高環評你們站哪邊?蘇花高環評時你們站哪邊?(啊... 這些都與你們空保處無關是吧?) "休旅車排氣係數高、馬力強,車體大給人舒適感,但只能載四人",自取其辱四,這位科長你到底看過幾台休旅車?四人座的休旅車在市面上實在是少見啊,搞不好比法拉利還少你知不知道。 看到這則新聞時,不禁讓我想起才不久前政府為推行兒童安全座椅,不食肉糜地嘲諷孩子較多的家庭「何不買休旅車?」,再過不久政府又頒給一堆國產休旅車節能標章,才過多久我們的政府又不要我們買休旅車,又說休旅車不節能。 其實事情很單純,你們也知道,多用油多付費,現行牌照稅燃料稅已經依排氣量區分等級了,再來最直接的燃油附加稅不就搞定?不管你是休旅車小客車超級跑車,用得多的自然付得多。牽拖休旅車我真的不知道用意為何?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