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祭SINANET華淵資訊股份有限公司台北分公司

  • Post category:新聞心得

網絡數碼 將併購台灣新浪網

【聯合報/記者許韶芹/台北報導】

網絡數碼(Webs-TV)執行長陳銘堯完成六項併購案後,近期還要宣布和中國最大的入口網站新浪網(Sina)合作,共同拓展兩岸三地寬頻影音服務。所謂的「合作」,就是網絡數碼將併購台灣新浪網,…

http://udn.com/NEWS/INFOTECH/INF3/3634091.shtml

其實這個公司不管在實質或我心裡已經死過很多次了。

1996年,經由衛生署網站英文版部份工作,與老同學貝貝跟當時她的男友餡餅(當時還姓周)再度搭上線。合作愉快之下,也決定加入當時只有5人的SINANET,還記得自己跑去林森北路張羅一套當年很少人在用的Mac 7200,每個月收到Hurst的美金匯款薪水。SINANET台北辦公室的地址在天母東路,就是當時我家。

SINANET在遠企風光的記者會,我是負責與公關公司聯繫與蹲在副控室控制電腦的小弟。

對了,這時SINANET的發音要發成sai-na-net,不是後來的si-na。

後來姜豐年先生投資SINANET,有天回台灣跟我見面時,介紹我認識了李建復先生,並決定設立台北分公司,也就是這次被併購的新浪台灣。

姜先生當時考我,問了我一個問題,說我們最大的對手會是誰?我說TVBS。現在回想這個答案是零分,但當初的分析邏輯至今我還是覺得沒錯。

SINANET台北分公司的第一個臨時辦公室在敦化南路底保時捷的樓上,借用趨勢科技的一個房間,籌備記者會與公司的設立。第一個正式辦公室在忠孝東路Capone’s樓上,與建復的公司共用辦公室。後來人開始多了,就在樓下再租了一間。那時很克難,樓上樓下的網路連線我們是從樓上窗戶丟出一條同軸電纜線,然後再從樓下的窗戶進去。印表機是用建復自己的,因為從外國帶回來,電壓還不合。去年在辦公室竟然還看到這台機器被丟在角落。還有當年辦公室的對外網路,是用ISDN,現在的人大概沒聽過。那時Jack從美國帶了一台ISDN router回來,可是電壓水土不服,所以晶片總是過熱當機,Hoffmann跟我決定自己把這台機器殼子鋸開,自己DIY一個風扇在上頭,於是解決了公司前幾年的連線問題。著實克難。

我在SINANET台北分公司的員工編號是1號,拿到的第一份offer letter是月薪兩萬五。老闆來台灣與應徵者面談時,負責端茶倒水的也是我。許多後來我的部屬,當時都以為我是工讀小弟。許多人對於我身為流病博士班學生卻到Internet公司從端茶倒水做起覺得不以為然,到今天我還是覺得從頭學起是必要的。

那時的SINANET台北分公司,主要的工作是在提供北美SINANET的台灣內容,比如民生報、天下雜誌…。那時的賣點是以圖形化中文的技術(SinaExpress),讓沒有中文作業系統的海外華人也能閱讀家鄉的資訊。所以我們雖然名為web artist,大部分的工作是在把內容提供者的文字,倒入Mac電腦裡,用Hypercard的程式抓取成圖形,並自動產生網頁。然後傳到網站上去。

當然,web artist還是有設計工作要做的。包括Erica, Karen,我們這些設計師,都是用最原始的純文字編輯器在寫HTML,完全不仰賴authoring tool,而且是大量地寫。除了對HTML的完全掌控,讓網頁效率與相容性最好,這也讓設計師與工程師間的互動更有效率。除了更新網頁內容、設計網頁,當年設計師最嚴苛的挑戰莫過於符合SINANET嚴厲的藝術水準。216色、只有明黑仿宋幾種字體,還有極盡不合理的檔案大小限制,卻完成在網頁藝術設計有口皆碑的SINANET。那時設計師每週有個功課,必須在20分鐘內完成指定的廣告banner製作,只給主題,所以設計師必須在短時間內發想創意、撰寫文案、蒐集素材、完成製作,然後寄到美國給Ben或貝貝審核,我還記得有時banner上就打了個紅色大叉寄回。

白曉燕事件時,我一邊看著電視螢幕,一邊將最新消息用網路送至美國對全球華人播送。算是那時的網路SNG。

因為出版系統的不穩定,大家苦不堪言,所以我跟我的好夥伴Hoffmann,決定自己開發一套文字轉圖形的系統,建構於Unix環境,並容許多種輸入以及輸出模式,徹底改善內容更新的效能,也成為了公司的核心技術SinaExpress II。10年了,據說這套系統仍在服役中。

當公司人越來越多,辦公室搬到對面合作金庫樓上,大家在一層樓,溝通比較順暢,空間也大多了。可是好景不常,建復離開另闢雅虎台灣,之後很長一段時間都是副總Doriane帶隊。1998年,我們開了SINANET台北網站,以個人化首頁打破傳統入口網站首頁的成規。

1999年,發現辦公室又不夠用,於是搬到安和路誠品後頭。後來還擴充到兩層樓。因為這棟大樓曾有黑道圍事,其間還發生晚上警察衝入辦公室,堅持我們的電腦都是賭博電玩。一樓有個夜店,中午還正經地賣商業午餐。後來有個通靈的同事,發現這辦公室鬼影幢幢。

當年SINANET還有個有趣的產品,將台灣的廣播節目以網路形態對全球華人播送。這在今天聽起來沒什麼,在當年是一個很艱鉅的挑戰。一開始我們用錄音機把節目錄下,工讀生把帶子轉成Real media格式,然後上傳到美國,播送的時差大約一天。後來我們找了台486 PC,接上FM調頻器,利用定時程序與自動化轉檔程式,將所有節目都自動化處理,省去了工讀生費用,也讓播送時差減少到最少。一直到我離職許多年後,有一天回公司探視朋友,後來的員工因為不知道這套東西是幹嘛的,沒人去動也沒人維護,但發現這系統還在不斷地跑。

1999年,大陸的四通利方併購了SINANET,改名新浪網(在海峽以東都說是SINANET併購四通利方,隨便啦)。至此,原來我們心裡深處那個黑底書法字,動靜皆典雅的SINANET第一次在實質上已經死了,留下來的是因為陸資無法登記公司的原始中文公司名。但是因為有利於上市,所以大家也沒太大感覺。

這年還有一件烏龍,本來新浪與PCHome要合併,兩邊人馬都已經開始互相熟悉,結果詹先生與李先生在董事會議前落跑,成了一宗烏龍併購案。

在SINANET/新浪的3年11個月,有說不完的故事。終於在2000年網路熱潮到達頂點,許多投機份子進入公司,公司在Nasdaq上市(2000/4/13)前,我決定辭職。那是這個公司在我心裡死掉的第二次。當年覺得自己懷才不遇,老闆識人不清,對這公司已經失去信念。深深感覺這樣下去新浪台灣早晚要玩完。那天全技術部門三十幾位部屬,大家站著聽我宣佈辭職的情景,一雙雙不捨、怨懟、不諒解的眼神,我都還記得。

不過我太天真了,這公司沒有我還是繼續活得好好的。那時候有個討論區叫豬頭林經理,是我們的發洩園地,也希望藉由討論能辯出真理讓公司更上軌道,可是後來激怒了管理階層而關閉。

2004年,原來SINANET的老長官Jack把我找回去,希望重整新浪台灣網站,那時的新浪台灣,不管在人員、設備、網頁、程式… 都似荒廢多年。基於對這公司尚存的一點感情,我決定接下這不可能的任務。於是再把老戰友Peter從他的最新力作Linkist挖回來,也將險些投共的Jennifer救回,加上網路傳奇小梅子、張哲生… 這樣的陣容我想連Yahoo都眼紅。這年,辦公室再度搬到敦化南路LV隔壁,這次搬家,老闆為了節省開支,大家除了搬東西,所有天花板跟燈管更換都由員工自己來。好不容易將新浪台灣改頭換面了一番,眼看著各方也都開始驚訝新浪台灣的改變,沒想到我還是不敵人事鬥爭,鎩羽而歸。至此,既然原來的SINANET founders都已另覓戰場,我又何必在意,於是,新浪台灣在我心裡死去最後一次。

不過今天看到這則新聞,往事還是一一浮現,我就用這篇日記,悼祭我一磚一瓦搭起的SINANET華淵資訊股份有限公司台北分公司。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