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Boxer

想到併購後的那段日子我的腦中浮出了Simon & Garfunkel的The Boxer的這一段 In the clearing stands a boxer and a fighter by his trade,And he carries the reminders of every glove that laid him down,Or cut him 'til…

0 Comments

蹲在毛坑就請拉屎,氣象局諸公

我知道準確的氣象預報很難,我也知道不管是積極或保守的預測方式都會遭致不同立場人士的質疑或責難十分為難。但是您們的表現,很難讓人信服我們的辛苦血汗稅金交給你們是值得的。根據九十七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中央氣象局光是研究發展經費就列了七億兩千餘萬。這應該不包含氣象局的人事行政費用。結果我們每次在地震後聽到的十之八九都是「正常能量釋放」。也沒錯,地震從無感到火山爆發在廣義來說都算是「正常能量釋放」,也就是說,這種話,根本沒有說的必要。而在颱風預測,這次又是很典型的。在星期五說,「我們相信風神不會影響台灣,但也不排除侵襲台灣的可能。」(這句話的白話文就是說,風神可能不會來,也可能會來。簡而言之,民眾請自行丟銅板。)又說「星期天是關鍵期」,到了星期天,改口「這一兩天是關鍵期」,到了星期一,說「星期二是關鍵期」,反正颱風到了門口,你們一定會說出颱風是否侵襲,而且準確度百分之百。這叫做「事實陳述」而不是「預報預測」!還記不記得氣象局祭出鐵腕不准各電視台「預測」颱風,所有「預測」都要根據中央氣象局的資料,完全就是佔著毛坑不拉屎,而且也不許其他人拉屎。我們不反對「事實陳述」,我們會依「事實陳述」所需的經費給你們,可是你們拿了這麼多研究經費,最後只拿個其他民眾或單位的恐慌或銓敘部經濟部壓力來搪塞。

0 Comments

微軟,別逼我抓狂

雖然我用Mac,但是我也從沒誓死抵抗微軟。我們的員工還是用PC,家中也有PC,我的Mac裡的VMWare也還是有Windows。即便我不愛用Windows,但各有所用,和平共存。然近日又發生了件讓我抓狂的鳥事。微軟應該是順應民意,在幾年前推出了"檔案及設定轉移精靈",原來在重灌系統(在windows這是數月一次的例行工作)或是換電腦時的一大苦差事,現在有了一個民族救星。本來以為可以瀟灑地把這天的工作順利搞定,但是當我花了大概一兩小時好不容易把大約6GB的資料轉出,開始在新電腦轉入時,這轉移精靈卻告訴我,我的打包的資料是"舊版"的轉移程式轉出的資料,新版程式無法轉入!what the h***! 舊版?兩台都是Windows XP!終於發現,原來新電腦已經在安裝過程中裝上了Service Pack 3,而舊電腦是Service Pack 2。真的讓人無言,原來升級service pack也會讓這麼一個小功能無法向下相容?那些利用舊版轉移精靈把使用者資料留存的使用者,如果你們換了新電腦,你們的檔案都很可能永無重見天日的一天了。難怪微軟系統的MIS永遠有工作可以消磨他的時間。PS. 這精靈連自家的outlook的資料也不移轉,那乾脆自己拷貝檔案過去就好了。

0 Comments

尊重微軟以外的電腦使用者

這篇的大意就是,為何要使用網路銀行服務,就一定得在IE瀏覽器,而要使用IE瀏覽器,就得買微軟的作業系統。這位作者說到IE的市佔率只有七成,我想在台灣應該不只這個數字。至於為何,我想是我們的使用者習慣與市場的惡性循環。如果有更便宜或更好用的作業系統,誰會不想用?但一直到今天的問題都一樣,資料跨平台的問題。如果你的同事同學朋友間總是以word、excel、powerpoint檔案溝通,你如果想弄個linux或mac,那就是準備被孤立,別告訴我有OpenOffice、NeoOffice,我都用過,有些連安裝都不是常人能做到,更不用說號稱完全相容於微軟檔案格式這件事根本沒做到,別人的word一到你手上就格式大亂,你打的字體人家看不到。這些聽起來似乎都微不足道,但卻是使用者的一大障礙。這篇報導的網路銀行也是一個跨平台的例子,非微軟用戶,在使用電腦時,總是要遭遇大大小小的難題。而電腦使用者,當然不會喜歡跟自己過不去每天跟這些麻煩奮戰或花費無數時間找解。所以大家就得跟蓋茲先生低頭了。撇開他們刻意造成的壟斷的小手段,比如搞個半殘廢的Mac MSN讓你當次等公民,比如搞個專有的ActiveX還嘲笑Apple的假開放式平台作業系統,微軟其實也挺無辜。微軟的系統不是爛到不堪,微軟的做法也不是萬惡不赦,我也不是完全反微軟,我只希望呼應黃教授,讓更多人告訴你的服務提供者(像銀行)我們不用IE,告訴更多朋友用更通用的檔案格式交換訊息(比如說email、RTF、PDF檔案),尊重微軟以外的電腦使用者,別因為微軟造成網路歧視。update: 2008-8-27當了那麼久公車族後,才發現了台北市公車動態資訊系統的重要性。雖然這系統的網頁部份是以Java開發,理當跨平台,但在簡單測試幾個browser與OS後,每次還是得乖乖打開windows,打開IE。然後找了PDA版,一點也不意外地只有windows系統PDA的說明(Symbian這些其他的PDA/smartphone作業系統似乎都不應該存在這裡)。政府單位是在帶頭圖利特定廠商嗎?[來源]中國時報 2008.06.10 網路銀行何必獨鍾微軟黃伯瑞 由於研究上的需要,筆者最近開始接觸免費的Linux作業系統,深為該作業系統所帶來的安全性,可靠性與高效能所吸引。舉例來說:同樣的程式,在筆者的Linux系統中執行速度比視窗系統快至少十%。而Linux系統佔用的資源極少,反倒是微軟的視窗系統,資源需求愈來愈高,迫使消費者必須不斷花大錢升級硬體。更別提層出不窮的臭蟲與漏洞,使得防毒軟體變成微軟使用者的額外負擔。 正當筆者逐漸將日常工作轉移到Linux系統時,發現一個奇怪現象,就是台灣許多金融機構網路銀行,都限定客戶必須使用微軟瀏覽器「網路探險家」(Internet Explorer,簡稱IE),否則無法登入使用。這實在令人不解,銀行有什麼權力要求使用者「只能」採用微軟的瀏覽器IE?筆者遍查各家銀行的網路使用約定書,均沒有規定客戶必須使用IE。但就拿筆者常使用的彰化與聯邦銀行為例,若使用其它瀏覽器,不是根本無法登入,就是登入後無法使用。 大部分限定使用IE的銀行,都宣稱為認證安全性,在網頁中加入ActiveX控制元件,因這個元件只有IE瀏覽器才支援,所以其它瀏覽器無法登入使用。事實上,ActiveX元件本身就是許多漏洞與木馬程式的來源與媒介。這些銀行一方面聲稱要增進安全性,另一方面卻強迫消費者使用更不安全,更不可靠,更容易被駭的視窗系統與IE瀏覽器,豈不是邏輯矛盾?許多消費者使用視窗系統與IE瀏覽器,配合這些獨厚IE的網路銀行,卻因此冒著病毒與駭客入侵的風險。那麼這些網路銀行,豈不也算駭客與病毒的幫凶? 有些銀行可能辯稱,IE為大部分使用者所採用,因此獨厚IE。這個理由似是而非。因為根據Net Applications公司的調查,IE瀏覽器的市佔率不過七成左右,還有三成是使用其他的瀏覽器。而且,今天微軟瀏覽器能夠享有高市佔率,其中一個原因是將其搭配在視窗作業系統中,這早已經美國法院認定違犯「反托拉斯」法。雖然微軟後來與美國司法部達成和解,但對消費者與競爭對手的傷害早已無法彌補。而在歐盟,相關的官司還在進行當中。今天台灣的網路銀行以市佔率的理由獨厚微軟,不等於是倒因為果助紂為虐? 值得一提的是,筆者在美國居住工作十餘年,有往來的美國金融機構與銀行超過十家, 不管是全國性的金融機構,或是地區性的小銀行,沒有一家銀行的網路功能必需使用IE瀏覽器才能登入操作,難道美國的金融機構都不重視網路安全嗎?這種獨厚微軟瀏覽器的情況似乎只在台灣發生。筆者建議消基會,金管會與公平交易委員會對這些銀行加以調查,還給消費者一個公平開放的網路使用空間。 (作者為美國密西西比大學商學院助理教授)

0 Comments

米勒與銀行

南海學園外最近總是大排長龍看米勒,很感動這裡的人仍有文化動能。不管是湊熱鬧還是附庸風雅,培養美育是件好事。希望有更多企業能贊助這類的活動,別讓這島嶼總是充斥著低廉拋棄式的資訊。 昨天在銀行辦事,抬頭赫然發現了掛一幅晚禱。(後來看到這家銀行便是贊助商,我實在很沒知識) 只是,在銀行裡看到這幅畫,感覺實在很突兀很諷刺。 巴比松(Barbizon)畫派如米勒(其實人家的名字是念"米葉"),在當時是不被見容於主流社會的。米勒等人,不被傳統貴族主導的以宗教畫為主的畫壇所認同,希望畫作能反映真實社會(尤其是非貴族的一般貧農)的生活。所以有我們看到的拾穗、晚禱這些名畫。這些米勒畫筆下的人,都貧困不已,都是我們現在說的社會底層。他們撿拾收割後的農地的殘穗,他們聽到教堂鐘聲祈禱上天憐憫能讓他們餬口。 所以,高貴優渥的銀行財閥讓我們這些每天為生活拼下每一口氣的小民欣賞這幅畫,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0 Comments